2014年心理咨詢師考試知識點詳解:服從行為


服從行為
服從(Obedience)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種行為的傾向,很多時候人們會服從地位高的他人或權(quán)威的命令。父母、老師、警察等都是我們服從的對象,對權(quán)威與他人的服從也是一個人社會適應(yīng)是否良好的標志。
早在1963年,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就研究了人們的服從傾向。在實驗中,當志愿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來到實驗室的時候,實驗者告訴他將與另外一個人一起參加一項懲罰對字詞學習如何產(chǎn)生影響的研究,同時讓被試扮演實驗中“老師”角色,而讓另外一個人扮演演實驗中的“學生”角色(該人實際上是實驗者的助手)。被試的任務(wù)是當“學生”對字詞配對錯誤的時候?qū)ζ鋵嵤╇姄?,電壓范圍?5―450伏。被試每犯一次錯誤,懲罰的電壓就增加15伏。實驗中在隔壁房間學習的“學生”故意犯了許多錯誤,當電壓升到150伏的時候,“學生”開始求饒,隨著電壓的進一步上升,“學生”大喊大叫,哭著求“老師”放過自己。 “老師”有時候也有遲疑,但每次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實驗者會告訴他“繼續(xù)下去”、“實驗要求你必須繼續(xù)”以及“你毫無選擇,必須繼續(xù)下去”等。在實驗之前,精神病學家預測會有10%的人服從實驗者的命令而堅持到用450伏的電壓電擊“學生”,但實際上這個比例達到了65%。
為了確定實際的服從傾向,米爾格拉姆在耶魯大學繼續(xù)做這一方面的實驗,他想知道在互相熟悉的人之間,會不會因為服從實驗者的命令而電擊對方呢? 他找到了正在校園一起散步的兩個人,請他們參加與上面設(shè)計一樣的實驗,總共有40個年齡20到50歲的男性被試參加了這個實驗。結(jié)果令他震驚,因為即使對自己熟悉的人,也有65%的被試用最高的電壓電擊他。當然,在實際中假扮“學生”的被試并沒有受到電擊,他們的哭聲喊聲都是事先制作好的錄音。
由于該實驗的結(jié)果如此出乎意料,為了穩(wěn)妥起見,米爾格拉姆通過改變實驗方式進一步對人們的服從行為傾向加以研究,發(fā)現(xiàn)一系列有意思的結(jié)果:如有權(quán)威的實驗者比普通人引起服從的比例更高;在實驗中,實驗者與被試(即扮老師的人)之間的距離也對服從有影響,距離越近,服從的比例越大。在所有這些研究之后,米爾格拉姆指出服從是人的一種基本傾向。許多其他國家的研究者也證明了米爾格拉姆所揭示的服從行為的普遍性,在澳大利亞這個比例是68% (Kilham等1974),約旦為63%(Shanab等1977),德國人的比例高達85%(Mantell1971)。
最新資訊
- 2025年心理咨詢師備考資料包!一文講清報考條件與就業(yè)路2025-06-26
- 備考黨速存!2025年心理咨詢師干貨資料包,解鎖證書高含金量2025-06-24
- 資深心理咨詢師分享:薩提亞模式對于心理咨詢師從業(yè)的10大助益2025-05-28
- 心理咨詢師3天情緒破局實戰(zhàn)體驗營:告別內(nèi)耗困擾!活出輕盈人生!2025-05-22
- 2025年心理咨詢師高頻考點:意識與注意2025-04-29
- 2025年心理咨詢師高頻考點:歸因原則2025-04-28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認知行為考點分享2025-04-18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操作技能考點分享2025-04-17
- 備考心理咨詢師證書:精神分析考點分享2025-04-16
- 心理咨詢師理論知識部分重要考點分享2025-04-15